查看原文
其他

我们离真正的立体城市还有多远?

ECHO 回响之外 2022-11-17



 ©


ECHO

洞见X立体城市



时代向前,城市面貌日新月异。当我们沉浸于城市繁华,也不应忽视它所袒露的弊病。资源紧缺、环境污染、生态破坏、交通拥堵等,这些已经成为人们无法回避的城市化矛盾与挑战。


早在1945年,世界著名建筑大师勒·柯布西耶就提出了“立体城市”的概念,他认为“城市必须是集中的,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”。时光流转数十载,对于如何实现“立体城市”,打造可持续的生态宜居城,人们始终都在保持探索。



美国高线公园 © Timothy Schenck





潮流汇聚的魔都上海,从来都不缺网红建筑。如今,在苏州河畔的莫干山路上,一处还未全部完工的建筑天安·千树,就以独特的造型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。


天安·千树由Thomas Heatherwick操刀,这个曾担纲上海世博会英国馆的设计师,在此次项目中依然展现出鲜明的鬼才属性。他以走势奇特、极具雕塑感的中国山脉中为设计灵感,依从附近的城市肌理,将重心放在区域丰富的历史和自然元素上。



天安·千树 © 朱清言

天安·千树模型 



天安·千树前身是上海荣氏阜丰面粉厂,与之相邻的就是M50艺术园区。此次设计,正是希望焕新M50艺术园区,并通过除休闲业态和配套设施的补充,打造一个综合性艺术社区,为都市人提供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。


Thomas Heatherwick认为,“建筑本身并不能将其仅仅构思为建筑,而应该是一片地形”。因此,他大胆地将建筑的“山体”沿项目南面垂直切割而下,并研究了多种经“切割”后的立面形体。同时,对于支撑空间结构的立柱不作隐藏,而是通过花盆种植植被的形式,实现景观的扩展延伸。


大大小小的立柱及花盆相互交错,使每一楼层都有了各自的露台、室内空间及空中花园。被种植的绿植共46种,约25000株植物,包括灌木、多年生植物、攀援植物等。为了让这些树健康成林,项目还配备了先进的乔木固定自动滴灌、雨水感应一体的现代种植系统。



天安·千树 © 朱清言



与苏州河附近的高楼大厦相比,天安·千树山丘状的建筑样式的确显得与众不同。但在网上,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不一样的评论。


很多人是对绿植做法表示质疑,认为这种脱离大地系统的绿化分散设计,如果没有蚯蚓和昆虫优化土地,植物会很容易生病。在上海地区,冬春一般都是阴冷潮湿的环境,花坛底部排水设计不好,容易发生植物烂根。除去意外的灾害,大量的树木,也意味着修剪和清洁工作的强度很大。


这也让我们开始思考,立体城市在形式、功能、内在精神的展现与融合中,究竟要怎么去平衡?



天安·千树 





对于立体城市的建设方案,全世界不同国家都在大胆尝试与实践,其中不乏值得学习借鉴之处。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西区的高线公园(High Line),是国际设计和旧物重建的典范。它的前身是1930年修建的一条铁路货运专用线,后来被废弃。2003年,高线之友开始倡议,将高线公园作为公共空间进行保护再利用。



图1 高线公园前身火车线  © George B. Fuller Company

图2.3 高线公园改造后  © Timothy Schenck



2009年,高线公园以一条1.45英里长,覆盖500多种植物和树木的城市绿道重回大众视野。如今的高线公园致力于通过与附近社区的合作,重新想象公共空间在建立连通的、健康的社区和城市中所起的作用。


无人驾驶飞机雕塑,工业时代芭蕾表演,音乐大脑集体展览……高线公园是纽约市唯一一个提供专门多媒体当代艺术节目的公园,全年向所有人免费开放。让艺术作为城市生活的基本要素,去激发人与周边社区和城市景观的对话。



图1.2 高线公园艺术表演  © Joan Garvin

图3 高线公园艺术装置  © Timothy Schenck



面对日益剧增的人口压力,大阪是如何去做的?大阪难波公园(Namba Parks)也许会提供一些思路。这里并非传统意义的公园,而是一个购物中心与办公楼的综合体。由美国捷德建筑事务所受邀设计,灵感来自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。



难波公园 



整体来看,难波公园呈斜坡走势,从街道地平面上升至 8 层楼的高度,形成高出城市的自然绿洲。暖色石材模拟出自然峡谷的色调,与大阪市区众多灰色的混凝土建筑形成了鲜明对比。屋顶的花园总面积约为 1.15 万㎡,树木、岩石、悬崖、草坪、溪流、瀑布池塘相映成景,让人们在亲近自然中享受到别样的购物休闲乐趣。


“真正的场所并不存在于大楼之间,而是存在于人们值得记忆的体验中”。在这个由混凝土建筑占主导地位的城市中,难波公园的出现刷新了大阪人对自身所处城市的印象,打造了一处新的聚会社交场所,彰显出一种自然生态的生活方式。



难波公园  © 迈丘设计



同样,位于新加坡乌节路附近的新加坡伊甸园(EDEN),则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全新体验的居住可能。这是Heatherwick studio在亚洲的第一个住宅项目,整个项目高104.5m,共有20套单层单户的奢华住宅,每套公寓拥有不少于 278㎡的实用面积。该项目不仅创意绝妙,还实现了城市生态、建筑、园林景观三者的有机融合。



新加坡伊甸园  © Hufton Crow



悬挂于空中的阳台,是每户住户的私人空中花园,他们可以兼享清幽雅静的户内和户外生活体验。外立面的混凝土墙布满了独特的质感纹理,这是设计师将新加坡的地质地形图经过抽象化运用创造出的。


在空间布局上,将传统的四方盒子户型拆分成三个方向,每个空间都三面临窗,窗外就是花园。阳光可以从三面照射进来,真正实现自然对流通风,克服了新加坡赤道多雨气候带来的潮湿感,整个空间清爽舒适。



新加坡伊甸园  © Hufton Crow





对于各种城市病,立体城市概念一出生就是有针对性的。比如,为解决车辆和人员流动带来的交通拥堵,为应对日益稀缺的土地资源,为满足不断膨胀的城市结构……可这其中,都无法忽视一个关键的存在——人的需求。


立体城市的本质与城市的本质相同,在满足人类基本庇护功能的同时,我们不断追求建立一座理想城的精神目标。当传统城市发展模式越来越生硬、滞碍,伴随发展不断闪现的生存智慧,为人们的精神向往搭建起新的承载空间。



以人为本的人居环境 © Hufton Crow / Joan Garvin



从单一向多元,从平面向立体,“立体城市”作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,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着新的解法。在走向“立体城市”的路上,除了建筑技术的挑战,也面临着创造性与接受度的问题。什么样的建筑方案才能诠释出“立体城市”的价值所在呢?


M.B.波索欣曾说,“当代建筑师的一项主要任务,是要使自己的作品不与自然环境和历史古迹发生冲突”。这一看法,其实可以看作“立体城市”的底层逻辑。



西安作为一个从古都走向新城的践行者,在传统空间特质加强的同时也进行着城市空间的重构。“幸福林带”项目集合地上景观、市政道路、地下空间、综合管廊和地铁,将打造成为全球最大的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工程。

© 概念设计:ATKINS




美国高线公园、大阪难波公园、新加坡伊甸园,在谋求新思路前,最先考量了人与城市生活的融合、建筑与周围环境的适配性。人在其中,并不因“立体”而变得局促,反而因为更丰富的生活方式的加入,而进一步贴近城市。


这意味着未来的立体空间,其思考的维度从不是单一化的形式主义,是否因地制宜,尊重一座城市的内外在肌理;是否以人为本,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塑造出生动、鲜活的体验情境……内外兼修的友好关怀,让人们越发看到理想城的样子。



百子湾公租房提出保障房社区融入城市生活的理念,通过立体社区引入街道,同时最大化绿化空间和公共配套,并将朴素美学和人性化的立体社区空间作为住房精神的核心,是迈向理想居住的一种探索。 

© 设计:MAD

© 摄影:田方方


 ©编辑部的话


我们生活的城市,是由环境的体验与人的内在感知构成的,身在其中的便捷、活跃、愉快,都决定了我们与这座城市的亲疏关系。当城市立体了,对人与环境的包容就应更广阔。


 ©



撰文 | 武陵人 侯雨

平面设计 | 王津   排版 | 武陵人

监制 | JAY

图片来源 | High Line官网、gooood、网络

翻译 | 格桑、Audrey

新媒体运营 | JEAN

品牌运营 | 子溪、侯雨




 往期精彩回顾 


死去活来的菜市场


每座城市都该拥有一座颜值与内涵并存的图书馆


对话 | 穿越时间,沉潜设计,欧阳毅的实践之路



 ©


扫码添加回响之外编辑部官方微信

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发现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